俄罗斯《军事工业综合体》网站日前刊文,对1992-2008年期间俄对华武器出口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文中指出,从总体上看,俄对华武器出口近些年来已呈现出明显的衰退态势,而且中俄双方在军事技术合作领域的合作方式将会出现新的局面。
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问题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自前苏联解体以来,在中国进口的主要常规武器中,有超过90%都来自于俄罗斯(占同期俄武 器出口总量的39%)。然而在2007年,中国进口的俄制武器总量急剧萎缩了63%,降至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情况直接导致了俄2008年度的 武器出口总额较上一年大幅下降29%。除此之外,中国在过去的一年中再未向俄罗斯订购任何一种昂贵的武器,例如大型水面舰艇或是最新式的作战飞机。
从1992年起,俄罗斯总共向70个国家和其他最终用户提供过基本类型的常规武器。广阔的出口市场也使得俄罗斯成为仅此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武器出口 国,占据着国际武器市场19%的份额。在1999-2008年期间,俄对外武器出口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势,并一度占据了全球武器市场26%的份额。从总 体上说,俄武器出口的猛增主要得益于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大量订货。
在本世纪初的几年中,中印两个亚洲大国向俄罗斯购买了一系列大型常规武器系统,其中包括潜水艇、航空母舰、攻击性作战飞机、远程运输机、空中加油 机、远程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和空对地导弹等。这些武器装备不但巩固了中印作为地区性大国的地位,而且扩展了这两个国家在境外用兵的潜力。2008年,中国 仍是俄制武器装备的最大进口国,总共进口了26%的俄出口武器(在2007年这一比重为54%)。而印度所占的份额则略有上升,从207年时的15%提 高到了 20%。
由于大型水面舰艇和现代化作战飞机的出口会显著影响某一具体年份的武器出口总额,因此俄每年的对外武器贸易指标都会出现剧烈波动。例如,要分析俄2008年度对华武器出口额较上一年大幅下降的原因,就必须考虑到中国在此期间进口的俄制武器的种类。
在2007-2008年间,俄罗斯向中国提供了12架米-17直升机、用于装备护卫舰和驱逐舰的雷达系统、用于装备战斗机的航空发动机、一系列空对 空导弹、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和反舰导弹等。据估计,中国军队在2007年总共装备了17架歼-11战斗机(均由苏-27SK战斗机部件成品组装而成), 而在 2008年则只组装了11架。
但影响这两年军事贸易额的主要因素却是:中国在2007年获得了一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和两艘“基洛”级柴电动力常规潜艇;而在2008年,中国则未进口此类价格昂贵的舰艇。
当然,俄2008年对华武器出口的锐减并不意味着两国间军事技术合作将发生巨大变化。倒是有一点需要引起人们的格外重视:在2008年中俄政府间军 事技术合作委员会竟然未举行过一次会议(其通常每年会举行两次),同时,中国在过去的一年中也未与俄方签订任何参观舰艇和作战飞机的新合同。
而导致缺乏大宗订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国人希望发展本国的军事工业;二是对先前与俄方签署的采购合同遭到延误表示不满;三是对近些年来获 得的俄制武器的质量有所不满。不过,尽管存在着这些问题,北京还是对俄方提出的有关向中国提供苏-33舰载战斗机和苏-35超机动战斗机的建议表示出了兴 趣。当然,俄罗斯领导层在对是否要继续向中国提供最现代化的武器方面目前仍存在着分歧。有人担心,中国可能只会从俄罗斯进口少量的现代化装备,之后便会开 始其擅长的仿制工作。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已经发生了--这里当然是指苏-27SK/J-11战斗机遭遇的问题。中国曾于1996年宣布将采购大约200套用于组装苏- 27SK 的全套部件(中方组装的苏-27SK被称为J-11)。然而,到了2004年,北京方面突然宣布,将只会采购可组装大约100架J-11的部件,其理由是 中国企业已能够自行生产所需的全部配件。2008年,中国展示了首批国产的J-11B--其外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俄制苏-27SMK。有消息称,J- 11B的国产化率已达到了90%。另有报道称,J-11B将装备中国制武器系统和国产的WS-10A航空发动机。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中方已废除了有关与俄方联合研制J-11战斗机的协议,或许,中方的举动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俄罗斯会选择与印度在2008年10月份签署有关联合研制和生产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的协议。虽然俄方曾与北京讨论过类似的计划,但去年与印度签署协议的 举动表明,俄罗斯似乎更愿意将某些最现代化的武器系统甚至是技术提供给印度,而非中国。
与此同时,俄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主席德米特里耶夫日前透露,俄中今后将进入新的军事技术合作阶段--联合研制高技术武器装备。
他认为,在北京举行的俄中第13次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会议将成为双方迈上新的合作阶段的一个里程碑。该阶段的一大特点就是联合研制高新技 术、新概念武器和军事技术。德米特里耶夫指出,中方对单纯进口俄制武器和技术装备已不再感兴趣,因为“该国现在完全有能力在缺乏我们帮助的情况下独立生产 这类装备”。他表示,在此次会议上中俄双方已就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尤其是,中国不但同意将继续根据俄方的许可生产苏-27和苏-30战斗机,而且将在所 有的“ 苏”系产品上俄方进行合作,其中也包括最新式的苏-35。
不过,在北京会议期间,中俄双方仍未签署任何采购合同。俄军事工业整体消息人士透露,中国已表示希望先采购3~5架苏-33舰载战斗机,之后将再购买14架。而俄方则坚持要中方采购更多的数量。
除此之外,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中方还表达了采购性能超过S-300PMU2的俄最新式防空导弹系统S-400的意愿。至于双方之前签署的有 关38 架伊尔-76运输机和伊尔-78加油机的采购合同是否仍会遭到冻结,据悉,中方希望采购数架配备有D-30发动机的伊尔-76,但D-30发动机的生产工 作目前已处于停滞状态。有分析人士指出:“中方的举动意味着相关谈判已经终止。中国人现在更希望生产自己的军用运输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大致判断出,俄对华武器出口总量下降和中方订货减少的趋势今后仍将保持下去。这一态势其实在前些年就已有所预示--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和俄领导人从总体上并未采取有效措施以维持俄作为中国主要进口武器供应国的地位。
2008年12月底,俄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主席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夫曾宣称,俄企业目前掌握着总价值达320亿美元的武器销售合同,但对这一 数目做出重要贡献的却是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委内瑞拉等国。时间将证明,来自这些国家的订货是否能够弥补对华出口萎缩所造成的损失。